南都:莫让非典后遗症患者成孤岛

2013年02月07日03:59  南方都市报 微博

  这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人群。

  这个群体生存艰难,绝大多数人股骨头坏死、肺纤维化,有人瘫痪、有人患癌,多数因病离岗生活困窘,有人中重度精神抑郁,而且不断有人离开人世。他们叫“非典后遗症患者”。

  对任何一个不希望平静生活被打断的人来说,“非典”,或者更专业的“SAR S”,也许都是需要刻意避开的语词。2003年暴发的“非典”是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经历的一场疫病危机,其中中国内地是重灾区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截至2003年8月7日,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,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。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为919人,病死率近11%,其中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人,死亡349人。

  冷漠数字的背后是不堪回首的记忆。提及非典,当年到处弥漫的消毒液的味道仿佛又不期而至,口罩的超级畅销也让人印象深刻,类似“尽量不要到公共场所”、“洗手之前要冲刷水龙头”等告诫特有力量,几乎每个单位都要安排专人值守和定时报告的场景宛如应对战争……总之,非典代表非正常的生活,经历仿佛噩梦。忘掉它,好像它从来没有发生过,是最便当的选择。

  但是非典后遗症患者这个人群的存在和他们的痛苦,却提醒我们关于非典的记忆注定是无法抹去的。在经历最初宣告治愈的喜悦之后,由于激素类药物在抢救过程中的大量运用,这些当年看似逃过一劫的人,如今又陷入了后遗症的折磨之中,这一折磨就是漫长的十年!十年意味着什么?一位后遗症患者泣诉:“十年磨一剑,铁杵都快磨成针了,从身体到精神到心灵,这个滋味,十年啊,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折磨?”

  这样的悲鸣肯定会引发我们物伤其类的深深哀恸。在一场谁也无法置身事外的疫病危机中,与这些患者作为共同体的“我们”的成员,曾经共同面对、共同承受和共同抗争。而今十年过去,两种生活判然两途,就像经历了飓风的同船共渡者,有人已经安然上岸,有人却被抛在了那条船上等待被风雨吞噬。

  不能忽略非典后遗症患者这个人群的存在,不能漠视他们身心所遭受的长期的伤痛,这是我们这个“共同体”的道义和责任。媒体报道,152名非典后遗症患者在网上联名向社会求助,希望成立非典后遗症患者救助基金。成立这样的基金原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先例可循,北京市审计机关2003年公布SA R S期间社会捐款去向时也曾提到余款两亿多元,只要认识到救助非典后遗症患者实为共同体之责,建立救助制度应该并不困难。

  相形之下,非典后遗症患者备受遗忘之痛可能更难以愈合。这种遗忘或出于人们不愿回想非正常生活的普遍心理,或出于某种机制的习惯性反应。媒体报道,一位非典后遗症患者的家属2004年致信当地政府,希望政府能够关心非典后遗症患者,但未得到任何回应,而在抗击非典宣布取得胜利后的起初几年里,“有关这些后遗症的很多消息都是‘封锁’的,甚至一些内容在网上会遭到屏蔽。”

  在非典后遗症患者的命运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的当下,在非典十年祭的特殊时刻,也许可以对非典改变了什么和未能改变什么稍作梳理了。生活方式悄然变化、公共卫生体系开始完善、信息自由流动的重要性被社会熟知等等,曾经被认为属于非典的遗产。但鉴于类似非典这样的疫病危机今后应该不能完全避免,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应该是,怎样保证人们的信念不被无法预测的灾难所摧毁?显而易见,这种信念建立在政府履行责任和同类守望相助的基础之上。当共同体中的任一分子可以朗吟“谁都不是一座孤岛”时,奔涌而来的信心其实来自于他人传递的力量。

  是的,非典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我们曾经战斗,直到现在,我们可能还要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抗争。无论当年还是现在,所有的努力,都是为了保证公众的信念不被无法完全避免的任何危机所摧毁。必须使非典后遗症患者保存作为万物灵长的尊严,必须让他们看到希望。在一个共同体之内,他们的尊严和希望就是我们的尊严和希望。

(原标题:[社论]守望SARS共同体,莫让后遗症患者成孤岛)

分享到:

猜你喜欢

换一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  • 新闻日方称我军导弹雷达瞄准日本护卫舰
  • 体育亚预赛-国足1-2沙特 两低级失误酿丢球
  • 娱乐赵本山回应被指肤浅:让我高雅等于装假
  • 财经与房姐来往密切人士开始在北京西安卖房
  • 科技苹果限制应用推荐类App:多款应用遭下架
  • 博客袁厉害女婿:岳母被诬陷有20套房
  • 读书大公开:中国解放军18个集团军的番号
  • 教育女儿未过保送生考试 母亲自责自己失败
  • 育儿17个月大男孩超萌击球引围观(图)